close

  □記者於揚實習生李玉坤
  夏糧“十二連增”!大豐收的背後,是中原大地數千萬人民付出的辛勤和汗水。讓我們回顧那個去年播下的小種子是如何變成8000多萬畝的豐收的。
  兩個人的播種
  老農和科學家的不同
  清晨微潮,地上黃葉片片,2013年9月下旬的一天,周口市太康縣轉樓鄉村民王林江早早來到地頭。他用手撥開泥土,臉上浮出一絲微笑:墒情、溫度都適合,可以播種了。
  機械播種,不到兩小時就完成了傳統農耕兩天的工作量。1個星期左右,一排排嫩綠的麥苗就探出了頭。
  與普通的農人播種不同,周口市農科院副院長、“周麥”育種團隊領軍人物殷貴鴻博士,則要細緻嚴謹很多。土壤濕度、天氣溫度、種子純度,殷貴鴻都要認真分析、層層把關。
  現代化的農人
  凈賺150萬元沒有問題
  王林江家只有6畝多地。而鄧州市裴營鄉的張豐奇,則一次性種了5000畝小麥。張豐奇說,凈賺150萬元沒有問題。
  其實,在我省,還有很多像張豐奇這樣的“農場主”、“農業合作社理事長”。有關統計資料顯示,周口市的統計資料表明,目前共有農民合作社9941家,土地流轉總面積達229萬畝;全省的統計結果是,目前共有1.6萬個家庭農場,3.9萬個種糧大戶,經營耕地3216萬畝,占到耕地總面積的29%。
  “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,提高小麥生產規模化、集約化水平,這條路我們無疑走對了。”省農業廳廳長朱孟洲說。
  此外,高標準糧田建設也為全省糧食增產提供了有力保障。從2012年起,全省開展高標準糧田建設工程,
  規划到2020年集中建設6000萬畝高標準永久性糧田。截至目前,我省已建成大約3000萬畝的高標準糧田,而在這些區域內糧食平均畝產1153公斤,比未建成區內每畝增產293公斤,增幅34%。
  好種子的力量
  畝產七八百公斤,創3個國內紀錄
  科技興農,良種先行。
  “近年來,我省小麥大品種發揮大作用,好品種不斷涌現。”河南科技學院教授、著名小麥專家茹振鋼說。
  拿周口市來說,他們培育的良種在今年麥收期間“一鳴驚人”:周麥22號1200畝實打測產驗收,平均畝產達764.2公斤,創造了國內千畝連片實收最高畝產紀錄。周麥26號千畝方實打驗收創新高,平均畝產761.9公斤,創造了國內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千畝方高產紀錄。周麥27號百畝方實打驗收,平均畝產達821.7公斤,創造了國內最高單產紀錄。
  “目前全省小麥種植良種覆蓋率達98%以上。”省種子管理站副站長霍曉妮說。
  王林江的豐收
  “孩子們的學費有保證了”
  2014年的春節剛過,周口普降瑞雪。冬去春來,小麥漸醒。施肥澆水,細心呵護。
  麥苗漸漸長高,麥穗漸漸變黃。因為今年風調雨順,王林江預計畝產要達到600公斤,比去年多出至少50公斤。收割機開進麥田,一顆顆麥粒出現在面前。正如老王所料:今年是個豐收年,“孩子們上學的學費有保證了。”
  無數個“王林江”的豐收,造就了河南的豐收。  (原標題:一粒種子種出一家人的希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xrcryaqfscj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